- 文章精选
-
喜看电力跨越发展,欢庆建党百年华诞 发布时间:2021-06-29 浏览次数:1092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华诞。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天起,已经走过了整整100年的光辉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100年来,为了民族的解放、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中国共产党团结和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不仅建立了新中国,而且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广大电力职工扬眉吐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电力工业得到跨越发展。让我们对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做一简要回顾。
一、新中国成立前,电力发展极其缓慢
(一)1882年4月,上海开始出现公用电业,至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处于内忧外患、战乱不止的社会环境,经历了长达67年的军阀混战、外强入侵、战争破坏,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下,中国大地民不聊生,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苦难之中,全国经济状况十分落后,中国电力工业虽起步不晚,但步履蹒跚、徘徊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电力工业是一个落后、弱小、破碎的“烂摊子”。除东北初步形成154 kV电网和一条220 kV线路及台湾建有154 kV电力系统外,京津唐为77 kV电网,其它地区只有以城市供电区为中心的发电厂。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只有184.9万kW、发电量43.1亿kwh,人均用电量不足8kWh/人,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位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
(二)1921年7月,党的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
中国共产党领导电力实业发展开端于1941年。当时根据中共中央部署,在延安建成阎店子发电厂,尽管发电功率只有3kW,却支撑起几十个无线电台,把我党的联络范围扩展到国统区乃至苏联,发挥了重要作用。1942年春天,刘伯承、邓小平带领八路军129师的官兵,在河北省涉县西北清漳河的赤岸村建起了一座10kW木质水轮机发电站,供军工和照明之用。在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的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恢复生产支援前线作战。1947年,在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领导下,在山西兴县创建了全国解放区第一座火电厂,装机116kW,史称“贺龙电厂”。同年,在山西长治市郊区西白兔村建设了装机容量最终达到2170 kW的“华北军工部第四总厂军工一分厂,史称“刘伯承电厂”)。1948年,晋察察冀边区军民在平山县建设了装机l55kW的沕沕水水电站,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中为三座军工厂和西柏坡党中央所在地照明、发报、广播供电。沕沕水水电站是战争年代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较大的水电站,标志着解放区电力和军工生产跨入了一个新的历程,为中国革命做出了特殊贡献。朱德总司令剪彩并亲自开闸放水发电,被誉为“边区创举”,并亲笔题写“红色发电厂”。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28年岁月,终于推翻了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解放前夕,为了防止国民党军队撤退时的破坏,全国各地电厂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影响下,开展了护厂斗争。如石景山电厂,是当时华北最大的电厂,也是北平唯一的供电单位,一旦断电,北平将成为一座“死城”,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成立了护厂委员会,配合解放军,保护厂房和发电设备。解放后第二天石景山电厂就恢复了发电。旧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历史,充分说明了电力工业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没有国家独立,没有民族解放,就没有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没有电力工业的进步。
二、成立新中国到改革开放之前,初步建立了独立完整的电力工业体系
1949年10月1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个里程碑。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近30年的时间,包括“三年经济恢复”、“一五”、“二五”、“三年调整”、“三五”到“五五”的中期。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因为长年战乱,企业停工停产,经济萧条,财政困难。电力工业千疮百孔,电厂凋零、设备残缺、电网瘫痪、运行艰难。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电力工业。毛泽东主席曾致信电业职工,希望他们团结一致,努力工作,为完成国家的任务和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奋斗,并提出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从而确立了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先行工业和基础产业的地位。老一辈电力职工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进取,鞠躬尽瘁”的精神,开拓着中国的电力工业,感人的先进事迹层出不穷,是这一阶段的真实写照。
(二)在此期间,虽受到“大跃进”、“反右倾”等“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严重曲折,但新中国的成立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激发了广大职工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总的来看,党和国家发展电力工业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党中央在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坚持初心和使命、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及时总结和吸取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广大电业干部职工,坚守工作岗位,排除干扰,维护电力生产建设秩序,使电力工业仍然获得了较快发展,取得巨大成绩。
在电源建设方面,重点恢复和改建了丰满水电站,建成了新安江、刘家峡、三门峡、葛洲坝等大中型水电站,新建和改建了阜新、辽宁、清河、马头、望亭、谏壁等大型火电厂,及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兴建了江厦潮汐试验电站、白沙口潮汐电站等十几座潮汐电站。其中,刘家峡水电站是新中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制设备的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
在电网建设方面,随着大型水、火电站的相继建成,各地电网规模逐步扩大,开始大规模建设llO kV和220 kV线路,并朝着省级电网为主体、统一调度的方向发展。从l953年中国建设的第一条220 kV松虎、松李输变电工程投产,经过近30年的建设,先后形成了l7个220kV的跨省区电网或省网,并且在1972年建成了第一条刘家峡经天水到陕西关中的全长534km的330kV超高压输变电工程,把中国的最高电压等级提升到330kV,并形成西北电网的330kV网架。
(三)中国在加快电力建设的同时,建设了东北、上海、西安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东方发电设备制造基地,以及平高和许继等输变电设备基地,形成中国电力装备制造的中坚力量,并积极研制国产发电设备,逐步形成配套齐全的电工设备制造体系。国产首台10万、12.5万、20万、30万kW汽轮发电机组和国产首台15万、22.5万、30万kW水轮发电机组相继投运;组建了各类电力科学研究机构,拥有覆盖整个电力领域的科研力量;组建了六大电力设计院、八大水电设计院和十几个大型工程局,培养出了一大批有觉悟、有能力、懂技术、会管理的各级电业领导干部和数以万计的职工队伍;兴办了一批高等院校、专科学校、技工学校、夜大等,为电力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初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电力工业体系。
(四)在此期间,电力工业先后有两次大规模的引进国外成套技术设备。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对中国采取了敌视和经济封锁的政策。中国工业建设所需的资金和技术,只有通过争取苏联援助来解决。根据中苏两国的条约和协定,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工程,构成了“一五”计划的核心和骨干建设项目,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引进国外成套技术设备。在156项工程中,电力工业共25项,其中火电23项,水电2项。另有13个电力设备项目。除阜新发电厂、抚顺发电厂、丰满发电厂、大连热电厂、吉林热电厂、青山热电厂6项为扩建项目外,其余19项均为新建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电力建设的开始,通过援建工程,中国的新装火电机组达到5万kW中温中压和5万kW高温高压、水电机组达到7.25万kW水平,标志着中国电力建设技术的迅速提高,为中国电力工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13个电力设备项目的工厂,为“一五”时期中国电力工业的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这些工厂直到现在,绝大多数仍然是中国电器工业的主导厂和骨干企业。
第二次是在“四五”期间,国家计委于1973年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要在今后3至5年内引进价值43亿美元的26个项目的成套设备和单机方案--史称“四三方案”。这个方案,经过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批准后实施。“四三方案”中包括的电力项目有天津大港电厂、内蒙古元宝山电厂和唐山陡河电厂,实施中普遍采用了“交钥匙”的建设模式。外方协助建厂,提供图纸和设计方案,甚至主导建厂。通过这次设备和技术引进,初步了解了西方国家电力工业发展水平,也对现代化的电力装备制造、电力施工管理、电力生产管理有了全新的认识。“四三方案”大规模、多门类地引进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技术设备,带动了我国对外引进工作的全面开展,对我国“四五”、“五五”及此后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五)到1978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712.21万kW,发电量达到2565.5亿kWh,人均用电量上升到260kWh/人,分别比1949年增长了29.9、58.7和31.5倍。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位居世界第八位和第七位。电网以220kV为主,建成了35kV及以上输电线路23万km,35kV及以上变电容量1.26亿kVA。农村用电从无到有取得较大发展,奠定了农村电力基础,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六)回顾这一段电力工业发展史,是一个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艰苦创业史。这个阶段的电力工业与国家整个经济工作一样,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获得较快发展。没有这段时期的创业和建立坚实的基础,包括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力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没有改革开放后的大发展。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大优越性;发展电力工业必须尊重电力适度超前发展、生产以安全为中心的客观规律。从“三五”时期开始的持续缺电局面表明,电力只有适度超前发展,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否则就成为制约经济建设的“瓶颈”。
三、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召开,电力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978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里程碑。这个阶段处于“五五”后期到“十二五”初期。
全国人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神州大地焕发了青春,全国掀起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电力工业系统开展了一系列拨乱反正和生产整顿工作。
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电力行业一直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投资主体单一、运行机制僵化,投资不足,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对电力的需求,导致了从“三五”开始到“八五”期间,全国性缺电局面严重,企业开工不足,居民生活用电不能保证,制约了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面对全国性严重缺电局面,为了解决办电资金不足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山东龙口电厂集资办电的突破,为我国电力工业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为适应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集资办电、多家办电的政策,推动了电力投资体制改革。通过集资办电、利用外资办电、征收每kWh 2分钱电力建设资金交由地方政府办电等措施,充分调动中央、地方及各方面的积极性,吸引了大量非中央政府投资主体进行电力投资,独立发电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农村小水电迅速发展,有力推动了电力工业快速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技术合作的范围日益扩大、程度逐步加深,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电力行业开始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出口信贷和外商投资等方式从国外引进设备、技术,开展合作生产。1984年,云南鲁布革水电站成为最先利用世行贷款的电力项目,实施中还引进了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方法、先进设备,对电力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此后,利用世行贷款建成了装机330万kW的二滩水电站,利用亚行贷款建成了装机240万kW的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及东北输变电工程,利用日本海外协力基金贷款建设了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及天广、天贵两项500kV输变电工程设备、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等。通过利用外资办电,引导了电力产业结构与技术的升级换代,电力工业带动了电力设备制造水平的整体提升,较好的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了电力发展、提高了电力行业与企业管理水平,加速了与国际电力的接轨,对电力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通过吸收和借鉴国际电力改革经验,对我国电力工业的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在电力投资体制改革和电价制度改革的同时,电力工业按照“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 和“因地、因网制宜”的电力发展改革思路,逐步推进政企分开等各项改革,电力企业从政企合一逐步过渡到不再承担政府行政管理职能。1997年1月,国家电力公司成立,成为国务院授权的电力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负责对国家电网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监督全国电网安全稳定、经济、优质运行,不断提高供电服务水平。1998年3月,全国人大决定撤销电力部,电力行政管理职能移交国家经贸委,电力行业管理职能移交中电联,平稳实现了电力的政企分开。20世纪90年代后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电力企业开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电力市场建设试点工作也有序展开。
改革开放加快了电力发展。从l979年开始中国每年平均投产发电机组500万kw,到l987年龙羊峡水电站第2台机组投产,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亿kw,从新中国成立算起,共用了38年时间;之后,电力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从l988年开始中国每年新增发电机组都超过lOOO万kw,到1995年河北马头发电厂8号机组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又突破2亿kw。从1亿kw到2亿kw,用了7年3个月时间;此后又用5年的时间,到2000年4月江苏太仓发电厂2号机组投产,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跨上了3亿kw台阶。这期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先后跃过法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和日本,到l996年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电力生产和消费的大国,并且从1996年开始实现了电力供需基本平衡,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全国性严重缺电局面,得到了基本扭转,电力工业为我国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世纪开始,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使经济发展引擎再次提速,2010年,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电力需求,促进了中国电力工业的全面持续快速发展。2002年2月,《国务院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发布,进一步推行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构建政府监督下的公平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为目标的改革,拉开了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新序幕。2002年12月,国务院对国家电力公司资产进行重组,组建了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公司和四大辅业公司。实现了厂网分开。2003年3月,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成立并开始履行电力监管职能。同年7月,国务院电价改革方案出台,明确了电价改革的目的、原则和内容。“十一五”期间,以市场化改革为突破口,竞价上网,直接交易,电力市场建设稳步推进。2011年,推进多年的电网主辅分离改革基本完成。至此,电力行业从根本上改变了指令性计划体制和政企不分、厂网不分等问题,电力工业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初步形成了“政府宏观调控、监管机构依法监管、企业自主经营、行业协会自律管理服务”的电力体制新格局,进一步提升和发挥了市场机制的推动作用,发电侧竞争态势初步形成,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发展活力和动力,促进了电力建设快速发展,详见表1,使2002年下半年起再次出现的电力严重短缺局面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就迅速得以扭转。
(信息来源:中国电力网)
相关文章:- 2023-07-21 工信部:实施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积极培育氢能、新型储能等新兴...
- 2023-07-20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着力推动能源绿色发展
- 2023-07-19 西南电力困局:从弃水到缺电
- 2023-07-18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中央企业发展新动向解析
- 2023-07-17 全力“保电力”
- 2023-07-14 “十五五”期间新能源将成第一大电源
- 2023-07-13 国家电投集团:智慧零碳电厂助力夏季保供
- 2023-07-12 阿联酋加快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
- 2023-07-11 “光伏+”开辟中国清洁能源发展新赛道
- 2023-07-10 欧美竞逐、亚洲推进 漂浮式海上风电将掀起能源革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