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闭
会员名单:
协会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协会工作

新闻动态
协会工作

获奖名单出炉!聚焦第四届中国电力数字工程(EIM)大赛 发布时间:2020-11-16 浏览次数:3284

    “四届大赛办下来,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电力工程行业已经完成了从三维设计到数字化设计再到如今数字工程的全方位数字化转型。”11月12日,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简称“电规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李爱民在天津召开的第四届中国电力数字工程(EIM)大赛决赛做了上述总结。

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李爱民在现场发言

     在全国电力设计企业乘风破浪的精进之路上,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浪潮从未停止,并源源不断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内生动力,这是透视历经四届中国电力数字工程(EIM)大赛背后的业态轨迹,也是参赛企业在技艺切磋中碰撞出的智慧火花,更是电规协会搭建这一平台的导向和初衷。

    自第三届中国电力数字工程(EIM)大赛增设非电业务领域、加入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的评分规则后,第四届中国电力数字工程(EIM)大赛较以往也有了更加广泛的参赛矩阵。

    在初赛阶段,本届大赛共有28个设计单位的55个工程参赛作品和4个单项参赛作品亮相,经过激烈角逐,最终有13家设计单位的16项作品脱颖而出(获奖名单见文末)

    从此次决赛评选出的16项获奖作品来看,电力工程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在行业前沿企业的优秀数字工程中得到了深入融合与全方位应用,体现了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新理念、新路径。

 

 

 

完善拓展:平台与技术的共进

 

 

    “从第三届报名的44项作品到第四届参赛的59项作品,数字的增长,说明EIM在电力工程行业所发挥的作用正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项目都开始选用EIM来完成。”李爱民对记者表示。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2014年第一届大赛至今,中国电力数字工程(EIM)大赛的全方位升级是显而易见的,参赛规模越来越大,赛制越来越完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阔,参赛企业水平越来越高, 行业认可度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

    从作品领域上看,在本届大赛参赛作品涵盖了火力发电工程、水力发电工程、送电工程、变电工程、新能源工程、非电业务等诸多方面,不难看出,参赛作品覆盖范围更加广阔,这也表明,广大参赛的工程企业已经开始利用EIM手段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在此过程中,一批成功实施的优秀设计方案正在融入数字化升级进程当中。

 

决赛现场
     获得本次大赛送电工程组第一名的作品——中国电建河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申报的《吉昌—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就是一项全方位应用数字化设计并在经济效益、管理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取得全面突破的优秀作品。

    吉昌—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线路工程是世界电压等级最高、国内覆盖范围最广、涉及建设地形最复杂的极具挑战性项目,数字化设计方案的应用解决了世界最高电压等级建设存在的诸多难题,提出了多项设计创新,实现了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有效管控和优化建管,也表明数字化解决方案在输电线路工程建设中应用前景广阔,具备行业适应性和先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设计企业不仅通过数字设计平台提高施工效率,同时还可以兼顾工程与生态环境和谐并存。在决赛中,中国电建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展示的《基于HydroBIM平台的河北滦平抽水蓄能电站协同设计智能化解决方案》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

该院通过自主开发的HydroBIM平台巧妙利用采矿坑设计抽水蓄能电站,使得施工效率提升了40%,同时积极开发周边环境旅游资源,是国内少有的集采矿,发电、旅游为一体的立体化综合开发项目。

获得新能源工程组前两名的作品——中国能建广东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申报的《广东粤电湛江外罗海上风电项目数字工程应用》及中国电建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的《重庆巫山195MW低辐照复杂山地光伏电站群数字化设计建设应用》,通过数字化设计体系的深度应用,均使得发电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充分体现了数字化设计的靶向优势。

    “这也表明,通过应用数字化设计可以在工程全生命周期中有效确保新能源项目优化运营模式、提高发电效率、提升项目效益。”李爱民告诉记者。

深度融合:勘测设计与信息化手段的交互

    从本届大赛作品质量来看,贯穿工程全生命周期、全过程、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工程占比愈发增多,EIM应用深度比以往有长足的提升。对于EIM的应用不仅仅局限在设计,更扩展到各个工种,各个工程阶段,实现了把EIM技术完整地引入到项目设计、施工与项目运营管理的全过程之中。

    数字化设计的综合运用是体现设计企业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获得本次大赛特等奖的作品——中国电建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申报的《杨房沟水电站EPC工程数字化技术综合应用》,是由全体决赛评委集中投票并最终高票摘冠的。作为国内首个EPC模式百万千瓦级水电工程,杨房沟水电站的数字化应用历时约五年,与主体工程同步进行,真正应用到了勘测、设计、采购、施工、监理等工程全产业链,实现了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深度沉淀。

特等奖颁奖现场

    据了解,中国工程院院士钟登华、王复明曾对该工程的数字化全生命周期应用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系统是国内水电行业首个覆盖全工程、全周期、全要素的智能建造平台,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多位决赛评委也认为,杨房沟水电站项目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就是当前设计企业将勘测设计业务与信息化手段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

    对于数字化设计的优势,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参赛代表深有感触:“数字化设计工作对工程高质量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的设计模式将会在以后的水电项目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此外,获得变电工程组第一名的作品——由中国能建天津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申报的《渤化220千伏变电站工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应用》,是该组唯一的EPC项目,通过数字化的全方面应用,做到了设计方案最优、建设管理有效、后期运维便捷,并完全满足国家电网公司对于工程设计的数字化移交相关要求。

    李爱民认为,这些优秀设计案例,充分显现了数字化对于工程企业承接总承包项目,具有优化设计、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质量、方便后期运营等多重优点。

业主认可:顶层设计与项目实践的并轨

    随着数字化设计在行业的广泛应用,并不断凸显其价值,来自业主方的认可与肯定也在顶层设计中得到体现。

    9月23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电力建设定额站组织相关单位编制了《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数字化移交费用标准》,数字化设计的价值开始“变现”了。

    对此,李爱民认为:“标准的出台,对于电力工程行业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对于推进电力工程行业数字化转型具有极大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也必将推动更多的电力工程企业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深度应用数字化。”

    从明确要求电网工程数字化移交,到如今出台移交费用标准,国家电网公司已然将数字化设计作为建设“数字电网”的重要手段,在后期运维中也将成为构建电网公司各领域业务数据链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实现能源产业上下游互联互通的核心路径。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从快速发展逐渐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工程建设模式符合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经济道路的要求,也只有如此,数字化转型才能真正从制度的顶层设计转化为企业的具体实践。

    “目前,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业主要求,二是设计企业的内生动力,即业务转型的需要。”李爱民在决赛现场坦言,“不走数字化转型道路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

    中国电力数字工程(EIM)大赛设立的初衷,就是推动更多企业在工程建设中应用数字化、最终实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在李爱民看来,四届大赛办下来,这个目的达到了。

 

文章转自中国电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