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关闭
会员名单:
文章精选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文章精选

行业资讯
文章精选

中国技术标准“走出去”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6-06-20 浏览次数:327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铁、核电、水电、房建等领域的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一个个全球知名的标志性工程项目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引得世人赞叹不已。但是,我国工程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走出国门却并不容易。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还是欧洲标准(含欧盟标准、英标、法标、德标)和美国标准,另外澳新标准、日本标准也在一定区域内被认可采用。

为此,有必要对中外标准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问题症结,思考中国标准如何“走出去”。

中外标准体系的比较

一、中外标准管理体制的差异

1.美国的标准体系具有自愿性和分散性。各有关行业组织、机构、企业根据政府颁布的技术法规自愿编写、自愿采用相关技术标准。行业协会在各种标准的制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协调国内各机构、团体的标准化活动,审核批准美国国家标准,代表美国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美国政府广泛地依赖和使用非政府机构制定的自愿性标准。自愿性标准一旦为政府部门的法律、法规采用,就具有强制性,必须严格遵守。

2.欧盟标准具有集中性特征,即由政府机构主导标准的制定。欧盟标准是法规的一部分,大部分的欧盟标准具有强制性,欧盟成员国的标准法规必须符合欧盟强制性标准法规。

3.日本的标准体系主要形成于20世纪50-80年代,其法律体系、市场准入、合格评定三个环节相互衔接配套,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监督与执法。产品要想在市场上流通,就必须符合相关技术法规和标准的规定,并通过合格审定。企业的任何违法行为都可能招致法律的惩罚和失去进入市场的资格,直接危及企业生存。

4.中国的标准管理体制基本上延续着前苏联的做法,即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由国家统管,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国家标准由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和行业标准化主管部门联合发布,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行业标准由国家行业标准化主管部门发布,在全国某一行业内实施,同时报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备案。地方标准由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主管部门发布,在某一地区内实施,同时报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和行业标准化主管部门备案。企业标准由企业单位制定,在本企业内实施,企业产品标准报当地标准化主管部门备案。当前,我国实行的是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相结合的标准体制。

二、中外工程技术标准的差异

1.综合性

欧美标准体系中各专业标准同时涵盖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营维管方面的要求,一般在同一个专业规范(系列)的不同篇章中叙述,对工程项目全寿命规范,避免了标准间的矛盾。而我国的标准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同一个专业里有设计规范、施工规范、验收规范等相互独立的标准,人为制造了衔接障碍和一些互相矛盾的地方。

2.系统性

欧美标准偏重于大土木通用知识的系统性,同专业细分规范一起构成一套庞大的标准体系,在这体系中,专业细分明确,各专业作为标准体系的单元,不单独增设额外标准,即便十分重要和常用的领域,也只是作为某专业划分的一个章节。而我国在重要领域的标准,通常独立成文,破坏了标准整体性,也会导致接口文件难以协调一致。

3.协调性

当不同标准文件相关联时,欧美标准一般采用了规定协调程度、制定协调文件的方式,使标准之间不会发生冲突。欧美国家在协调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在协调性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不仅仅是针对国内标准要协调,对于国外标准也要做到协调一致。

4.理论性

欧美标准偏重于理论、原理和概念,但缺少设计所需的具体公式和参数,而国内标准往往通过实践或试验总结出一些经验公式或经验参数。因此,应用欧美标准通常需要更深厚的理论功底,对设计人员和工程师的要求更高,而在不同环境下也更能因地制宜,不会像中国标准那样生搬硬套造成一些水土不服的后果。

5.市场化

欧美国家标准制定的重点是维护行业的利益,是行业促进了标准的形成和更新。与行业结合最紧密的便是市场的需求,也可以说是市场的需求更深层次影响了标准。我国标准化管理体制还基本按照行政区域和部门进行划分的做法,实行统一管理和分工管理相结合。政府管理体制下标准化固然增强了执行力,但往往落后于市场的需求。

6.动态化

欧美标准协会为了保证其标准长期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制定了规范的更新和维护时间计划。相比较之下,我国标准更新普遍比较滞后。20906项现行国家标准平均标龄为10.12年,最长达到41年,20世纪60年代发布的标准还有30项。标龄5年以上的国家标准达15205项,占总数的62.73%。

中国标准“走出去”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管理体制结构复杂

目前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再加上标准里又分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与“技术法规和自愿采用的技术标准体制”的主流方向不相符,不利于中国标准体系的有序管理和标准化建设。

二、缺乏系统性一致性

在中国,标准都是由各个行业主管部委领导下的协会或大型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编制,各个行业在各自主管部门领导下,将本行业的标准规范制定得比较详尽,标准体系也能够满足本行业的工程质量要求。但各自在制定标准时没有相互交流,即使对同一类别的项目也都是各出各的标准,这就很难保证系统性和一致性。设计、施工、验收、运维单位各编各的标准,明明是同一个项目的不同实施阶段,却造成多个标准同时出现,存在前后不一致的问题。

三、编制思维方式不同于国际主流

欧美标准是在大土木系统框架下将不同专业的内容补充细化,从根本上解决协调性问题;中国标准是各专业独立成型,是自下而上的,协调性不足。欧美标准偏重理论、原理的规定,需要技术人员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设定参数进行推导,对标准使用者的能力要求较高,成本也高,但因地制宜的效果好;中国标准多根据经验或实验数据直接规定参数,应用性相对较强,但在国外不同环境下适应性较差,如有一些按中国标准设计施工的境外项目因未考虑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而发生质量问题的情况,负面影响很大。

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的建议

中国标准“走出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想真正走得好,还是要内外兼修,首先要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问题,其次配合有力的推动措施和外宣手段,另外还要提升咨询设计和设备制造方面的支撑力度,以达到稳妥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解决自身存在的内在问题

1.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

加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职能,更好地发挥其审核、协调作用,打破各行业在标准化工作上的条块分割,多出一些真正系统性的国家标准,少出一些各自为政的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出台只能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必要补充,而不能是地方保护的手段。

2.进行标准体系的改革

对现有的标准进行梳理、整合、精简,存在重复交叉的进行整合修订,存在互相矛盾的进行协调修订,不再适用的予以废止清理,打造一个有机统一的合理标准体系。

二、关于中外标准的对标问题

不要在对标上浪费精力,因为中外标准的体系不同,虽然在某些专业能够找到中国标准相对应的外国标准,但多数找不到,所以系统性的对标不现实。另外,即使找到基本对应的中外标准,由于中外标准编制的思维模式不同,也很难判定孰优孰劣。与其“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不如以中国标准实施的境内外成功范例项目为样本,更有说服力。

三、多措并举对外推广中国标准

1.资金投入

政府和企业等有关方面要真正投入资金,首先将中国标准翻译成高质量的标准外文版,并以统一的对外推广标识广泛对外宣传。

2.培养人才

培养一大批复合型的年轻人才,既精通技术又有很好的外语功底,在制定和修订标准、翻译外文版、对外宣传推广等各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

3.政策支持

恰当运用融资支持的力量,对我国以援助、优惠贷款、出口商业信贷等方式融资支持的项目,以及我国主导的基金或多边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的项目,要求或推荐采用中国标准设计建设。

4.制定方案

围绕“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等战略,研究制定中国标准“走出去”工作方案,带动和推动铁路、电力、钢铁、航天、核电等重点领域标准“走出去”。

四、通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话语权

为了更加有利于欧美自身行业的发展,其标准组织一直都在努力将其国内标准向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ITU(国际电信联盟)等国际标准化组织推广,大量承担ISO、IEC秘书处的工作,使其国家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大大增强了竞争话语权。我们也应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多派优秀的人才到这些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作,我国的标准化组织更多地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秘书处工作,将更多的中国标准推荐成为国际标准。同时,我们在主导区域合作中,可发起和主导相关区域国家共同制定新的区域标准。

五、中国咨询设计带动标准“走出去”

工程项目的建设首先要从规划设计开始,因此谁的设计咨询能力强,谁就能从源头上占据制高点,就会采用谁的标准。发达国家的咨询设计企业长期活跃在国际舞台,凭借技术实力、机遇把握能力、良好的口碑占据着主动权。而我国的设计咨询起步相对较晚,尚不够成熟,且国内市场长期处于繁荣时期,设计咨询“走出去”缺乏直接的动力。同时,国际化技术人才的缺乏又制约着中国设计咨询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能力。因此,咨询设计一直没有站在“走出去”的前沿,而是被动地跟在施工企业后面。积极推动中国的咨询设计“走出去”,为国外的业主作项目规划设计,帮助一些尚未形成标准体系的国家建立标准体系、材料实验室等,是中国标准“走出去”最有力、最直接的途径。

六、高质量的设备及配套服务支撑

中国标准“走出去”一个很大的利好就是带动中国的设备“走出去”,但这同时需要中国的设备质量和配套服务跟得上,否则就会反过来拖中国标准的后腿,因为中国标准虽然过硬,但如果设备质量和配套服务差,最终项目出问题,一样会造成中国标准差的印象。

因此,必须要着力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设备技术研发能力薄弱,基本都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少,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对于境外工作环境的差异缺乏合理的技术设计变更。二是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产品性能指标不稳定,交货延迟,零配件遗漏,包装方式粗放,产品外观瑕疵较多,单据纰漏百出,质量和性能与欧美日发达国家的进口设备仍有差距。三是售后服务能力不足,设备进场慢,当地维修、配件供应、培训服务跟不上等。  (作者单位: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